一、新聞背景解讀
中國國務院宣布自2025年3月10日起,對原產于美國的12類商品加征關稅,具體包括:
· 第一檔(15%關稅):雞肉、小麥、玉米、棉花;
· 第二檔(10%關稅):高粱、大豆、豬肉、牛肉、水產品、水果、蔬菜、乳制品。
政策核心要點:
1. 加征范圍:主要針對美國農產品和食品領域,未涉及工業品(如鋁材、鋼材);
2. 執行緩沖:對3月10日前啟運且在4月12日前到港的貨物豁免加征關稅;
3. 疊加規則:加征關稅在現行稅率基礎上疊加,且不享受任何減免優惠;
4. 政策意圖:此輪關稅被視為對美國近期單邊貿易制裁(如鋼鋁25%關稅)的針對性反制措施,旨在平衡貿易摩擦壓力。
二、對國內鋁錠市場的影響分析
盡管此次中國加征關稅未直接涉及鋁產業鏈,但需結合全球鋁貿易格局和中美博弈的連鎖反應綜合評估潛在影響:
1. 直接影響有限,但需警惕間接傳導
· 中國鋁市場內生性強:國內鋁消費占全球比重超50%,且出口結構中直接對美出口僅占2%(主要通過轉口貿易),
短期關稅政策對鋁錠供需的直接沖擊較小。
· 成本壓力可控:美國并非中國鋁土礦或再生鋁核心供應國,加征農產品關稅不會直接推高鋁冶煉成本。
2. 貿易摩擦升級的潛在風險
· 全球供應鏈擾動:若中美貿易爭端持續擴大,可能加劇國際鋁價波動。例如,美國對進口鋁加征25%關稅后,
其本土溢價(Midwest Premium)可能飆升30%-40%,而國際鋁材過剩產能轉向亞洲或歐洲,可能壓制LME基準價。
· 轉口貿易受阻風險:中國鋁半成品(如板帶材)目前通過東南亞轉口規避美國關稅,但若美國強化“反規避調查”,
可能抬升轉口成本,間接擠壓國內鋁加工企業利潤。
3. 長期結構性影響
· 需求替代與區域分化:美國下游制造業(如汽車、包裝)因鋁材成本上升可能加速材料替代(如鎂合金、鋼材)或轉移產能至墨西哥,削弱全球鋁需求增速。
中國需警惕外需收縮對高端鋁材出口的影響。
· 綠色壁壘與產業升級壓力:歐盟碳邊境稅(CBAM)和美國低碳鋁產能短缺可能倒逼中國鋁業加速低碳轉型。
國內電解鋁企業需優化能源結構(如提升綠電比例)以應對國際競爭。
三、總結與展望
短期結論:
中國此次對美加征關稅政策對鋁錠市場直接影響有限,當前鋁價仍由國內供需主導。需關注兩點:
1. 情緒面擾動:若市場對中美貿易戰升級的擔憂升溫,可能引發鋁價短期波動;
2. 成本傳導滯后性:美國鋼鋁關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調整或通過3-6個月周期間接影響中國鋁材出口競爭力。
中長期建議:
1. 強化內需韌性:依托新能源(光伏、新能源汽車)、基建等領域需求,鞏固國內鋁消費基本盤;
2. 優化貿易結構:拓展“一帶一路”市場,減少對轉口路徑依賴;
3. 技術升級應對壁壘:推動高端鋁材研發(如航空航天用高強合金)以突破貿易限制。
風險提示:若美國進一步擴大關稅范圍至工業品,或歐盟跟進貿易保護措施,可能迫使中國鋁業面臨更復雜的外部環境。
企業需動態調整供應鏈布局,提升抗風險能力。